家风和家规是家庭教育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一个是软影响,一个是硬约束。清代中期,我的高祖孔宪珍秉承祖上家风,耕读传家。他本人成为朝廷御批的七品执事官。家里房产上百间,土地百余亩。他有四个儿子,八个孙子。要管理这样一个几十人的大家庭,必须要有软影响和硬约束。因此,他就拟定了一套家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载检点,不扯滥务;居身简朴,辛勤劳杵;一丝一缕,恒念力扬;粗茶淡饭,慎近酒酤;恪守信义,邻里互助;忠厚传家,苦读诗书;振振绳绳,繁我孔族。
一百多年来,这个家训一直影响着我们。目前,高祖的后代已达一百多人,虽已分居,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却仍然和睦相处。
说到我的孔氏大家庭的家风,那就是“诗礼传家”。那么,这里的“诗”和“礼”是什么?我认为:是孔子为我们标出的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中两个重要的元素,也就是: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规矩。
人只有学文化,才能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孔子说的“学诗”,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知识;二是通过学习修身养性。学习知识,以文化人,应该从娃娃抓起,零到六岁是人生定格的重要阶段,因此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家风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认真传承的。譬如:我小时候,我爷爷教我“三百千”;现在,我又教我的孙子“三百千”。
再说“礼”,“礼”是什么?就是规矩。孟子说,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规矩,在家庭中叫家规;在单位里叫守则,在社会上叫秩序;在政党中叫党纪;上升到国家层面,就叫法律。它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人本事再大,也要在一定的框架内有序参与;馍馍再大,也不能胀出笼子来。
守规矩也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树立起是非观念,为日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基础。举个例子:我的孙子三岁时刚上幼儿园,一天放学我去接他,他手里拿着一只气球。我问他哪里来的,他说是小朋友给的。我生气了,大声呵斥他:为什么要拿人家的东西?明天就还给人家。他哭了。第二天放学,我又去接他,他说:爷爷,我今天没要人家的东西,以后也不要了。试想,一只气球无关紧要,可今天要了,明天可能就拿了,后天可能就偷了。家风对人的修身至关重要。宰相刘罗锅,他的家族从县令到宰相出了二百多个官员,无一贪官,什么原因?家风使然。(孔子后裔第七十六代孙 孔令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