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凤凰涅槃”,必然要经历“浴火重生”。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纪律检查体制改革高度重视、领导有力、要求具体。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立行立改,加强组织和制度创新,健全反腐败体制机制,强化“两个责任”,落实“两个为主”,推进巡视和派驻“两个全覆盖”……一盘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大棋局越走越活,助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取得新成效。
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党的纪检体制改革大幕由此拉开。
“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概括起来就是‘两个责任’‘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其中最关键的是‘两个责任’——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配套制定责任追究制度。”看到全会公报的瞬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淑真眼前一亮,立即召集学生学习讨论。
“厘清责任,以强力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这是釜底抽薪之策。”据学生蒋利华回忆,周老师的开场白直击要害,一下就抓到了问题实质。作为研讨成果,他们发表了《狠抓“两个责任”,构建权力的制度樊笼》一文。
“‘两个责任’的提出正当其时,强调主体责任既是对党章精神的回归,也是重要的理念和制度创新。”周淑真表示。曾经一个时期,一些地方或单位的领导班子对管党治党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落实不力,抓作风靠开会,反腐败靠表态,发个文件就算抓落实,严重影响了反腐败的成效。
哪能只讲领导不讲责任?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政党,党是领导一切的,当然也包括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主要问题就是“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
剑指问题,立行立改。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纪检体制改革单列一个专题、专设一个小组,倒排工期,狠抓各项工作落实。2014年6月,中央出台《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阐明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总体思路和重要举措。牢牢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中央纪委领导同志多次约谈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中央企事业单位、国有金融机构党委(党组)书记,又分赴辽宁、河南、天津、浙江、广东、甘肃等地调研指导、督促落实。
2015年,中央接连修订颁布了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对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提出明确要求。湖北、江苏、重庆、四川等地探索推行主体责任清单制,把抽象责任具体细化为职责、任务、措施、时限、标准等要素,增强了履责的可操作性。
“主体责任是基础,监督责任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云南省富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汪丽说,“全面从严治党就如同大合唱,仅靠党委一个声部还不行,纪委也得唱起来”。
怀着立足本届、一干到底的决心和意志,中央纪委着眼于落实监督责任,大刀阔斧推进组织和制度创新,一手抓机关党的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一手抓深化“三转”,聚焦主业主责,加强机构职能调整,监督执纪力量显著增强。中央示范在前,地方迅速看齐,“三转”在全系统如火如荼展开。
回看这五年,愈发清晰地看到,正是“两个责任”针对长期存在的“双缺位”问题给出了治理良方。纪检体制改革从责任破题,在领导体制上为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性的政治保障。
提升纪委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核心就是“两个为主”——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
谈到这项改革的初衷,中央纪委研究室原主任李雪勤说,以前,地方纪委特别是基层纪委发现重大问题线索后,必须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报告,在得到同意后才能进行初核或查处,这给压案不报、瞒案不查提供了机会,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这一惯例逃脱了惩罚。
“查办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也都验证了,各级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顾虑太多,纪委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监督效力大大损耗。”汪丽认为,这就是“体制机制上不适应、不协调问题”。
改革的本质是组织和制度创新。
秉持这个理念,中央纪委迅速推进“两个为主”改革试点。2014年上半年,中央决定,河北、浙江、河南、广东、陕西五省纪委,国务院国资委纪委,驻商务部、海关总署纪检组等8个单位进行“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要求必须及时向中央纪委有关部门报告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的情况。2015年起,多地陆续开始实行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线索处置、案件查办情况制度。
2015年3月26日,《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等三个提名考察办法颁布,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副书记、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副组长、中管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要求提名考察人选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出这三个办法,本质上是要抓住关键少数,以组织和制度创新激发监督活力。”曾干过多年组织工作的四川省纪委干部李某,展示了自己保存的中国纪检监察报,在三个办法颁布的消息上,他用红笔划了很多道道。
随着三个办法实施,执纪审查力度普遍加大,初核案件、立案数逐年大幅增长,同级监督太软、基层不敢查案的难题很大程度上得到破解。
“‘两个为主’,使来自上级的办案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办案动力,同时有利于防止来自同级的不良干预。”转战执纪审查一线后,李某对此体会更深,他说,“有制度作保障,纪检干部才能硬起腰杆、板起脸来开展监督。”
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
这几年,每到过年过节,中组部的党员干部都会收到这样的信息:“各位党员干部节日期间要自觉遵守各项纪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规定……”落款是“中央纪委驻中央组织部纪检组、机关纪委”。
经常收到类似提示的还有中央编办、中央党校和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的党员干部。这是驻中组部纪检组实施派驻监督的一个缩影,类似做法在其他部门也越来越多。
全面从严治党要管全党、治全党,一个空白都不留。立足于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中央提出了巡视、派驻“两个全覆盖”的目标任务。
2014年12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为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确定了时间表、路线图。2015年1月,中央纪委在中办、国办、中组部、中宣部等机关首次设立7家派驻机构。11月,中办印发方案,明确中央纪委设置47家派驻纪检组,实现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的监督,其中27家为综合派驻,负责监督119家单位。
“派驻监督单位增加了87个,派驻机构却减少了5家,副部级和司局级职数零增加。”速度与效率的背后,是理念和方式的创新——人还是那些人,编制还是那些编制,但优化排列组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
面上覆盖后,还要点上深入。各派驻机构积极“三转”,聚焦主业主责,把监督重点放在驻在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上,充分发挥了派驻监督的探头作用。实现派驻全覆盖后的2016年,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共谈话函询2600件次,立案780件,给予纪律处分730人,分别增长134%、38%、56%。
不留死角、没有空白,还体现在巡视监督全覆盖上。
五年来,中央12轮巡视覆盖277家单位,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首次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两次修订修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更使政治巡视的战略定位越来越准,利剑越擦越亮。
以中央巡视带动省级巡视、中央和国家机关巡视和市县巡察工作,全党上下巡视巡察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截至目前,各省区市党委顺利完成8362个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巡视,62个中央单位探索开展巡视,市、县巡察共覆盖党组织14万多个。
改革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利剑作用愈显锋芒。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中,超过60%的问题线索来自巡视。“速度更快、力量更强、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用“4个更”描述巡视工作的崭新态势。(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