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有哪些论述、观点可资借鉴,让我们一起来看——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曲青山
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伟大建党精神,一直激励全党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这两大历史任务,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提出来的。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挽救中国于危难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毅然肩负起近代以来中国其他阶级及其政治力量不能肩负的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继续奋斗。经过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持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人民日报
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7/08/nw.D110000renmrb_20210708_1-09.htm
深刻认识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宋月红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恢宏的壮丽史诗、最精彩的光辉篇章。“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正是因为对真理的坚持和对理想的坚守,中国共产党才能在经受一次次挫折后一次次奋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关系中心明眼亮,在充满风险挑战的考验面前坚持正确前进方向,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光明日报
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7/09/nw.D110000gmrb_20210709_1-11.htm
学史增信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
陈 姝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做到学史增信,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进一步以信仰信念信心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共同的信仰,就等于没有政治灵魂、形同一盘散沙。信仰因其高远,往往需要与不同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变成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真实,从而转化为内心不可撼动的信念。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共同信仰,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信仰信念信心从本质上来说是统一的,始终贯穿于党的百年历史,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构建起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精神世界。——解放军报
链接: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21-07/05/content_293396.htm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共产党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真理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必须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威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用“有的放矢”作比喻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问题。在延安时期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要求“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认识更为自觉,科学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证明,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学习时报
链接:http://paper.cntheory.com/html/2021-06/30/nw.D110000xxsb_20210630_3-A1.htm